走进和溪遗址 在岳池境内,曾有一个南宋时期的县城,在历史上存在时间极短,仅76年,它就是和溪县。经专家考证,县城遗址今在广安市岳池县新场镇大桥、七星照月、佛保寨三个相邻村境内(距离岳池县城约15公里),现存有残垣古垠遗迹、人文景观、石碑文字、崖刻、古佛、残院等。 由于和溪县仅在南宋时期短时间存在,岳池人对它知之甚少,为此,笔者探访了和溪县城遗址,并著以成文,以期让更多的人知晓它。 相传这里曾经就是和溪县的衙门正堂 Vol.1 岳武古道有古城,曾被误为定远县前身 关于和溪县,岳池县自清初以来,各个版本的县志均有记载,内容也大体一致:“南宋开禧三年,升和溪镇为县,镇辖区从岳池划出……元至元二十年,新明、和溪二县废,并入岳池县。” 南宋开禧三年为公元1207年,元至元二十年为公元1283年,也就是说,和溪县在历史上仅存在了76年。 尽管岳池县各个时期的县志均有和溪县的记载,但和溪县城遗址所在地,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正式被文物部门锁定在今岳池县新场镇大桥村,并立下了文物保护碑。 当年的官道 然此前,《南充地区建置沿革》曾对和溪县这样记载:“南宋宁宗开禧三年置和溪县,属广安军,县治在今岳池县白庙乡。”或许正是这样的记载,一时扰乱了人们对和溪县城遗址的确定。 其实,关于和溪县城遗址,清嘉庆版《定远县志》早有明确记载:“和溪废县,治北七十里,地名千石(音dan)沟,水福寺右,城垣遗迹至今尚存。 明进士王应熊《水福寺碑文》云:‘治北和溪镇,先是定之旧墟。’又嘉靖十一年,四川按察司佥事孟养惟《新迁碑文》云:旧治自元迄今二百年,议迁屡矣,旧县始于元,而和溪在元之前,地势平坦,为宋女菁坪无疑。《岳池志》:有和溪废县,在县西二十里。今考遗址,距岳池县界十里,距岳池城三十里。” 定远县是今武胜县的前身,民国三年(1914)更名为武胜县。需说明的是,今岳池县新场镇原属武胜县,1952年划归岳池。今岳池县九龙镇界牌村,原有界牌,即岳池与武胜交界处,距岳池县城仅二十里。 而解放前,岳池到武胜的官道便是经岳池西门出,过界牌、新场、踏水,抵达和溪废县,在和溪县城遗址外的大桥处并入顺庆(今南充)到合州(今重庆合川)的官道,再经沿口、旧县,到达中心镇(武胜原县城)。 有意思的是,元至元二十年,和溪县并入岳池县,但仅四年后,定远州改为定远县,原和溪县城所在地也划入了定远县版图。于是,一些史家便误认为和溪县就是定远县的前身。 其实,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,因为根据史料可知,定远县并非和溪县更名而来,定远县的前身是定远州,定远州的前身是武胜军,只是和溪县与定远县所辖范围有些重合罢了。 至于明代四川按察司佥事孟养惟所言“和溪废县为宋女菁坪无疑”,据今人考证,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。 Vol.2 和溪废县遗址寻踪,隐约可见古城街道前身 在新场镇大桥村,千石沟这一地名至今仍在使用,何以取名“千石沟”,村民不得而知,只道是意指一大片沟坝。沟坝除东面为悬崖外,其他三面是三条山脉,三条山脉在此聚集,形成“三龙抢宝”之势。和溪废县遗址便卧于沟坝里,主要集中在今大桥村2组。 不远的竹林边,至今仍有一尊残缺的石狮,高约0.5米,背上的螺纹依然可见。相传这狮子就是以前衙门口的。 废县遗址处的民房相对集中,仍有不少瓦屋,但这些瓦屋的墙体有些特别,构成墙体的条石大小不一,一看就是把原来的某些古建筑拆后重砌的。不过,条石上除偶有一些雕饰外,鲜见有文字的。夹杂在这些瓦屋间的空地,常见一些石板铺成的路面,极像古城当年的街面,但剥蚀残缺,已没有了当年的气势。 雕有祥云的水福寺塔石 沿着石板路,朝古城东北方向穿过几块稻田,便是水福寺了。水福寺的历史要比和溪县城更早,据清嘉庆《定远县志》记载:“水福寺,城北七十里, 隆庆五年碑载:‘寺始周宋,至绍兴重建。’” 又载: “崇祯元年,寺更名水福,临水面山,名胜第一。康熙四十九年修。”所谓“周宋”,即指后周与北宋时期。由此可知,水福寺早在后周和北宋时期就有了,后经多次重建,因临水面山,时被称之为定远县的第一名胜。 而今,水福寺处已成为民居,原寺庙台基仍在,康熙年间重修的殿宇仍有部分。另有雕龙的石柱、刻有祥云的塔石,以及功德碑等。功德碑上,除刻有捐修寺庙者的姓名外,还可见一些关于寺庙介绍的残存字迹,如“今水福寺系古梵刹”等。 Vol.3 城外的古桥古墓与深潭,留下诸多神奇 大桥村之所以名为大桥,就是因为村内有座石板桥,名为大桥。大桥就在和溪废县遗址外约200米处,桥长约40米,高约3米,横跨长滩寺河,上游扎有河堰,桥下为石滩。 据清嘉庆《定远县志》记载,其为通岳池要道,乾隆五十四年修。但如今,该桥已毁,村民说,大桥是被2014年的一场洪水冲毁的。为此,新场镇党委、政府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,在紧邻大桥处另修了一座钢筋水泥桥,并成为通村水泥路的一部分。 大桥靠大桥村一侧之右,有一株黄桷树,需三四人才能合围,不知其具体年代。再往右行约50米,又有一古桥,长仅3米,为平板石桥,但颇为奇特的是,它是在第一层桥面上立上1米高的桥墩,再铺石板构成第二层桥面,村民称之为“桥上又重桥”。 为何如此,村民也一时难以说清。 大桥原址下游约200米,便是箩篼岩,两侧岩高约50米,中间河床断层高约40米,宽约30米。平日里,仅是一股宽约1米的瀑布飞泻而下,但若遇上涨水时节,那满瀑的水流气势恢宏,令人震撼。 箩蔸岩洞塘 瀑布之下为深潭,潭水从未干涸,村民称之为洞塘,相传潭中有无底洞,可通嘉陵江。村民讲述,上世纪70年代,在一个枯水期,周边村民组织了12台水车,准备将洞塘的水抽干。 村民组成几班人马,轮番上阵,连续两天,终于让潭底的洞口显露了出来,但此时,天空乌云突至,稍后雷电交加,暴雨猛袭,人们不得不及时将水车移走了事。 洞塘为幽长的峡谷,谷中乱石林立,千姿百态,两侧竹树蓊郁,常见一些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在峡谷中游玩。峡谷左侧,有一小型水力发电站,那直径约1米、长50余米的钢结构水管将水从岩上引入到岩下的发电机房。 人们难以想象,在不通公路的箩篼岩,大型起重设备无法到达的情况下,这又粗又重的引水管是如何架上去的。 箩篼岩峡谷右侧岩上,是新场镇七星照月村。村内距箩篼岩不到一里处,有一清代官墓,官至文林郎,属正七品。墓及前方的碑亭保存完好,尤其是碑亭设计较为精美,字刻内容齐全,颇有文物研究价值。 文林郎墓之后,则是岳池县著名的七十二关坟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,《岳池县文物志》便记载曰:“地下暗室众多,关关相通,俗称‘七十二关坟’。” 更有人将其与诸葛亮墓葬的故事以及岳池境内的三国传说结合起来,将“七十二关坟”猜测为诸葛亮之墓。至于神奇传说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真相,一直等待着考古专家揭秘。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共0条评论